Skip to main content

[多圖注意] 京阪奈高拜觀七日遊—第五天

第五 天,我們直接搭計程車到近鐵日本橋站,然後搭到近鐵奈良車站才下車,為的就是避免黃金週的擁擠人潮。可愛的是,列車上有小鹿的握環和貼紙,就算你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,只要看到小路就知道自己離奈良不遠了。

出了車站不久之後,就會經過奈良公園,或成群結隊或當孤勇者的鹿散佈在各處。此時的鹿餅一口價200日圓。以唐代建築風格聞名的東大寺不久就會在左手邊出現。

Copilot:東大寺(とうだいじ)位於日本奈良市,是日本佛教華嚴宗的大本山。該寺的山號是「霊亀山」,本尊是釋迦如來。東大寺由足利義滿於743年創建,並於752年完成。

參拜完之後。隨著其他遊客。緩緩地向二月堂與三月堂前進。可惜的是。以前二月堂和三月堂是不用參觀門票的。現在東大寺大佛堂需要800日圓的參觀門票費。而二月堂也需要800日幣,三月堂也是800元日幣。如果3個地方都要去的話,就必須要支付2400元日幣。雖然三月堂滿滿都是國寶的佛像,但是空間極為狹窄,如果不是特別有興趣,就不需要買票進入了。

去完東大寺之後,轉往附近的另外一所千年名剎 興福寺。興福寺的歷史比起東大寺更悠久,但是因為知名度比較小,遊客也比較少。可惜當天工作人員似乎沒有做好準備,許多人排在自動售票機的路線,而真人服務的售票窗口卻沒有任何人排隊。現場也沒有工作人員來引導。導致大家在大太陽下排起了隊伍。等待時間約莫20分鐘吧?

比較多人去的中金堂。

興福寺比較多人去的是中金堂,外圍一圈原本應該是有一圈迴廊,不過現在只剩下石頭基座了。不知道將來會不會重建呢?中金堂的左邊有一個國寶館,館裡有頗負盛名的阿修羅像。可是因為接下來趕時間的關係,我們沒有入內參觀。

Copilot:興福寺(こうふくじ)是日本佛教法相宗的大本山。本尊是中金堂的釋迦如來。興福寺由藤原不比等於669年創建,並於710年移至現址,並更名為興福寺。興福寺有四座國寶建築:五重塔、三重塔、北圓堂和東金堂。此外,興福寺還被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」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。興福寺內除了鍍金的佛像以外,還供奉著各種大作,包括乾漆阿修羅雕像和青銅藥師佛頭像。包括佛教雕塑、繪畫、文物、書籍、舊檔和其他講述興福寺歷史的物品。

法相宗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?清水寺原本也是法相宗的寺廟,但後來獨立出來變成北法相宗的寺廟了。

離開興福寺之後,我們又徒步前往JR的奈良車站,準備前往JR法隆寺站。法隆寺站所處的斑鳩町是一個相當偏僻的地方,觀光客少了許多。相較於京都,沒有甚麼行道樹,那天天氣又比較熱,短短的二十分鐘路程會讓人感到有點吃力。後來只好先到門口的奈良祥樂去吃冰消消暑氣。

但似乎是一個盛產柿子的地方。當地的斑鳩町觀光促進發展協會還有許多志工,免費幫忙導覽法隆寺。我一開始以為是要來賺觀光財的呢!真是小人之心了!

作為當年聖德太子發願建立的七寺之一,規模浩大的 法隆寺有東院伽藍和西院伽藍入門票,總共是1500日元。 當年聖德太子建立的七寺如下所列。

聖德太子發願建立的七大寺:也被稱為聖德太子建立的七寺。

  • 法隆寺(斑鳩寺)
  • 廣隆寺(蜂丘寺)
  • 法起寺(池後寺、尼姑庵)
  • 四天王寺
  • 中宮寺(尼姑庵)
  • 橘寺(聖徳太子出生地)
  • 葛木寺(尼姑庵

其中法隆寺、法起寺與中宮寺都在斑鳩町,與法隆寺合稱斑鳩四寺。四天王寺在大阪而廣為人所知。

在歷經多年的努力之後,他們也成功興建了百濟殿來供奉百濟觀音。當時看到他們要募款修復火災受損的壁畫,我便將最近一次綠卡申請文件的義賣募款捐給法隆寺,讓寺方更有經費來保存文物。

Copilot:法隆寺(ほうりゅうじ)位於日本奈良縣斑鳩町,是日本佛教法相宗的大本山。本尊是中金堂的釋迦如來。是聖德太子於飛鳥時代建造的佛教木結構寺院,據傳始建於607年。該寺是日本第一座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古蹟,也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。

是說斑鳩町雖然比較鄉下,但是好處是遊客就比較少,走在路上偶爾也會看到一些老越野車,也是一種樂趣!

※行程規劃的參考資料來自於 BringYou 自由行攻略  。規劃的路線圖請見 京阪奈高拜觀七日遊  。寺廟和歷史的介紹來自於和 Copilot 的對話。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[申辦綠卡] EB-2 NIW 國家利益豁免綠卡申請教學(一)找合作的律師事務所

Image by  David Peterson  from  Pixabay

[申辦綠卡] EB-2 NIW 國家利益豁免綠卡申請教學(零)名詞解釋 Petitioner vs Applicant

Image by  David Peterson  from  Pixabay

[申辦綠卡] EB-2 NIW 國家利益豁免綠卡申請教學(二)閱讀官方申請條件—1

Image by  David Peterson  from  Pixabay